首頁 設為首頁 加入我的最愛
分享
facebook Twitter 新浪微博
歷史文化 建築景觀 農禪印象 新聞報導 活動內容
歷史沿革
 
道場功能  
 
大事記  

[ 歷‧史‧文‧化 ]

道場功能

農禪寺的成立宗旨目的為從事佛教教育、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,弘揚正信佛法、漢傳佛教精神,以提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。

主要活動內容為舉辦各種法會共修活動,如念佛、初級禪訓班、大悲懺法會、淨土懺法會,以及皈依典禮、週日講經等。

 

法會活動

1982年,農禪寺成立「福慧念佛會」,每週舉辦共修活動,帶動大臺北地區民眾學佛的風氣。為了接引更多的社會大眾親近佛法,又開辦了不同型態的法會活動,例如1983年首次舉辦「清明報恩佛七」,1984年「法華懺法會」、「大悲懺法會」、1997年「梁皇寶懺」法會等,接引了許多民眾前來參加。其中「大悲懺法會」成為農禪寺每月定期舉辦的一項大型法會;梁皇寶懺法會亦是每年接引數萬人參與的大型法會共修活動。

 

禪修活動

1979年8月,「般若禪坐會」在農禪寺成立,於每週日下午舉行禪坐共修,每年並固定舉行二次禪七。此外,為推廣禪修,於1983年開辦禪訓師資班,緊接著舉行第一期初級禪訓班。此後,「禪」在臺灣,不再是難解的謎語,而是確實可實踐的。直到今日,農禪寺仍舊定期舉辦各式禪修活動,將漢傳禪佛教的精神不斷發揚光大。

 

 

 

歲末關懷活動

1956年,東初老人因見當時臺灣民間經濟艱難,社會存在著許多貧苦的民眾,尤其在歲末寒冬更顯淒涼,本著佛教慈悲為懷的精神,老人遂發動「冬令賑濟」。首先邀集佛教四眾弟子打佛七,順便募集冬賑米,然後在發放之前,還親自率領貧民念佛、繞佛、開示佛法,普授皈依,是為財法兼施。農禪寺於聖嚴法師接任住持後,不但延續舉辦中華佛教文化館每年一次的冬令救濟活動,而且將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化,帶給大臺北地區的貧困者在寒冬中一份溫暖的關懷。

 

心靈環保理念推廣

1989年,法鼓山成立之後,為了宣揚心靈環保理念的重要活動,均在農禪寺展開,例如,聖嚴法師於1989年揭櫫了法鼓山的理念「提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」,1990年8月首次宣講「四眾佛子共勉語」,勉勵所有法鼓山僧俗四眾永誌力行;接著為了推廣禮儀環保理念,在1994年相繼舉辦首屆「佛化聯合祝壽典禮」、「佛化聯合婚禮」,之後各地分院也每年同步舉行佛化聯合祝壽典禮。此外,農禪寺亦擔負著法鼓山在大臺北地區心靈環保的推手,許多重要大型活動皆在農禪寺推展開來。未來,農禪寺將持續以正法教化眾生,讓眾生在正法上修行,一起為建人間淨土及提昇人的品質而努力。

// 回上一頁 //